当“药玉”撞上“扩张”:一场意外的文化破圈
如果你最近频繁在社交媒体上刷到“药玉扩张”这个词,别怀疑自己跟不上潮流——这可能是2023年下半年最火的网络梗之一。乍看之下,“药玉”与“扩张”的组合带着一丝荒诞与违和,却意外地戳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幽默神经与文化共鸣点。

“药玉”一词,原本源于中国古代民俗文化。宋代《岁时广记》中就有记载,药玉是以药材与玉石粉混合制成的配饰,古人相信其兼具药用价值与辟邪功效。而“扩张”则是现代语境中的常见词汇,常用来形容规模扩大、边界延展。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词碰撞在一起,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张力:一边是厚重的传统符号,一边是充满动感的现代概念。
这种碰撞本身就成为了一场微型的文化实验。
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无厘头的组合能迅速走红?表面是语言的戏谑与解构,内核却是一场关于文化认同的集体创作。年轻人通过将传统元素“药玉”与当代互联网常用语“扩张”结合,实际上完成了一次对传统文化的“再编码”。他们并非在消解传统的意义,而是用自己熟悉的语言体系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。
这种创作背后,暗含的是年轻一代对文化归属感的探索——既不愿完全割裂传统,又希望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与之对话。
从传播路径来看,“药玉扩张梗”的爆发颇具典型性。它起源于小众社群中的一句调侃,随后被创意视频创作者捕捉,通过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迅速扩散。表情包、段子、二次创作内容如滚雪球般增长,甚至衍生出“药玉扩张部”“今日扩张进度”等亚文化现象。值得注意的是,许多参与者并非历史文化爱好者,却愿意主动查阅“药玉”的来历——梗成了文化传播的意外桥梁。
更有趣的是,这个梗展现出一种独特的“反差美学”。传统文化符号常被贴上严肃、古板的标签,而“扩张”带来的动态联想(如“势力扩张”“规模扩张”)则充满了现代社会的进取感与幽默意味。两者结合,既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的刻板想象,也软化了现代词汇的功利色彩。
这种反差成功制造了记忆点,也让传播具备了自发性与可持续性。
从梗到现象:文化符号在数字时代的新生
“药玉扩张”之所以能超越普通网络梗的短暂生命周期,与其背后深刻的文化隐喻密不可分。它不仅仅是一个搞笑话题,更成为观察当代文化融合的窗口——传统如何被重新诠释,现代性如何与历史对话,以及年轻人如何在虚拟世界中构建身份认同。
这一现象反映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“适应性进化”。以往的文化传承往往依赖教科书、博物馆或长辈的口述,而如今,借助梗、短视频、meme等媒介,传统文化找到了更轻量化、更具参与感的传播方式。年轻人通过解构、重组、戏仿,让古老的文化符号变得“可触碰”、可互动。
在这个过程中,“药玉”不再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静止展品,而是活跃于聊天界面、视频弹幕中的动态符号。
“药玉扩张梗”揭示了当代年轻人对文化消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。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文化定义,而是倾向于通过二次创作来赋予文化新的意义。无论是将“药玉”P图到流行动漫角色身上,还是用“扩张”造句调侃日常生活,这种创作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话语权的争夺——用幽默的方式表达:“传统可以很酷,历史可以很有趣”。
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这类梗的流行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。当年轻人愿意调侃、改编而非回避传统元素,说明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正变得松弛而健康。不再局限于“敬畏”或“疏离”的二选一,而是可以游刃有余地戏谑、致敬、创新并存。这种态度,或许才是文化真正活化的土壤。
当然,梗的狂欢之外,也需冷静看待其局限性。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文化可能让“药玉扩张”如流星般划过,最终只留下浅层的娱乐印象。但即便如此,它至少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文化唤醒——许多人因这个梗第一次去了解药玉的历史,甚至引发了对传统配饰、民俗文化的好奇。
这种“无意插柳”的教育效果,恰恰是传统推广中最难能可贵的部分。
未来,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类似的“文化梗”出现。无论是“青铜器变形记”还是“敦煌飞天emoji”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只会更加频繁。而如何让这些梗不止步于短暂的笑声,而是成为文化延续的催化剂,将是对创作者与传播者的共同考验。
“药玉扩张”也许终会过时,但它所示范的文化对话方式——轻松而不轻浮,创新而不忘本——或许会留下更深的印记。在这个意义上,每一个爆梗的背后,都是一次文化的呼吸与心跳。